close

6月26日,第七屆中國原聲民歌大賽在甘肅和政開幕,來自廣西、湖南、貴州、雲南、新疆等18個省市區和全國16個高等院校的35個代表隊參賽。圖為身著民族服裝的少女組合。 南如卓瑪 攝
  中新網甘肅和政6月26日電 (南如卓瑪 魏建軍)26日,第七屆中國原聲民歌大賽在甘肅和政開幕,來自廣西、湖南、貴州、雲南、新疆等18個省市區和全國16個高等院校的35個代表隊參賽。
  據悉,中國原聲民歌大賽已成功舉辦七屆,官方出版民歌四萬首。中國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接受記者採訪稱,官方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,鼓勵大眾的創作以及多樣性文化的交流。同時,鼓勵社會重視自己的傳統,鼓勵中國文化面向未來的時候,一定瞭解自己的“根”。
  李松向中新網記者披露,國家文化部歷經三十年,收集整理全國民歌40萬首,目前正在“數字化”保護原聲民族音樂,該中心正在建立數據庫。
  當日,和政縣松鳴岩景區人山人海,來自全國各地參賽隊的民族服飾令人眼花繚亂,街邊的小店里傳來的花兒聲音不絕於耳。
  李松說,“西北花兒”是流傳於漢、回、東鄉、撒拉族等民族間的、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族音樂,在甘肅和政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唱腔和表演形式。據悉,2009年,花兒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。
  “很多民歌瀕臨失傳,但看到西北花兒在百姓間廣泛傳承流唱,給人一種希望”。李松說,老百姓創造的、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歌文化,不能靠幾個大家、明星來托起傳承的希望,更重要的是老百姓。“而當下的社會文化生態,整體上把這種民族大眾的創造藝術邊緣化了”。
  李松說,如今社會更強調明星、知識分子以及媒體。“但出現了同質化的趨向,都聽流行歌曲,淹沒了原聲民歌的聲音。”
  李松介紹,目前,官方除了“數字化”保護原聲民族音樂外,還通過培訓學院派民歌藝人等方式傳承和保護中國原聲民歌。來自新疆的哈薩克族姑娘珠麗杜牧·巴格達提就是此次參賽的“改編組”。她告訴記者,她是新疆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,多年學習傳統民歌基礎知識後,才有“資格”改編。
  “民歌註重保留傳統,像梁祝、小提琴、黃河都有強烈的民族元素。”李松坦言,目前,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空間非常小,國際影響力遠遠不夠。
  令他焦慮的是,隨著生活的變化,很多培育民歌的“土壤”逐漸在消失,比如勞動號子,不伐木了也不唱伐木號子。他認為,要從學校教育和社區入手,靠青年人對原聲民歌的認同和認知才能傳承。
  據悉,此次活動是由國家文化部、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、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、甘肅省文化廳、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承辦。臨夏州委副書記、州長馬學禮在開幕式上說,原聲民歌是中國文化的民族符合,此次民歌盛宴將推動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,促進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。(完)  (原標題:原聲民歌大賽甘肅開幕 官方整理40萬首民歌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f52ofvs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